时间:2017年6月28日
地点:郑州
人物:李恒昌
拍摄 小辉 默默|编导 子恒|剪辑 赋格 Docu图文 cino、雯雯、艺艺、Ali、遥遥
“攻防同于守”,作为李小龙的师侄、咏春拳正统传人,李恒昌学拳、教拳已近四十载,“咏春拳,基本算是我的爱人了”。
没有花哨的套路,只有最简单的招式,这个在影视剧中最常见的题材,在褪去艺术加工之后到底是怎样的,香港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功夫的?
本期人物专访,听李恒昌讲述叶问与李小龙背后的咏春传奇……
“通过练习,产生启发,不断提升人生智慧”
那个功夫迷年代
上世纪70年代,李小龙掀起世界性的中国功夫热潮,“其实走上这条路,我也要感谢李小龙,是他的电影影响到当时还是少年的我,痴迷又崇拜。”
在香港,咏春当比别处更流行,因为谁都知道李小龙是咏春的弟子,“那时身边的同学、很多朋友,都要学点功夫的,那个环境里,如果不学点武功,就赶不上潮流。”
搏击周评:咏春拳在国内外发展的这么好,是李小龙带来的?李恒昌:必须要先感谢李小龙,如果李小龙没红起来,国际上也不会产生一个功夫热,更不会产生一个咏春热。
他原本在美国,按照他的个人意愿,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好莱坞的第一个成名的黄种人,成为华人的大明星,当然他这个理想过高了,你一个中国人,在50年代60年代的美国,在白人世界里,根本不可能红起来,他最后是非常失落的,所谓的万念俱灰,想了想还是回香港发展吧。
想不到回香港之后,他根据自己的理想去拍了一些武打片,竟然红起来,从香港红到外国去,这是他一开始想像不到的。
搏击周评:李小龙带来的功夫热,具体达到怎样一个程度?李恒昌:那时候,如果全香港做数字统计的话,十个男性有八个都学武,是非常高的比例,只有要被时代淘汰的老头才不学,年轻人必然要学一点,因为功夫热,就是这样一个情况。
当时学什么的都有,有学中国传统武术的,也有外国的,比如韩国、日本、西方的,所谓百花齐放。
搏击周评:李小龙的寸拳,在咏春拳里是怎样存在的?李恒昌:我们所谓的寸拳,是咏春走到国外后,又从国外翻译过来的。寸拳这类性质发劲的方法,在咏春拳里是有的,叫长桥发力,长是很远的意思,桥在南方泛指手臂,特指前臂,长桥发力就是手伸的很直,离身体很远,就是长桥,这样bang、pa都可以发劲。
李小龙在教外国人时,用长桥发力翻译成英语会很麻烦,long bridge release power,哇!不会有人明白,他为了教学上的方便,就翻译为One inch punch,inch是寸,punch是拳击,他自己翻译成中文是“寸劲”。后来李小龙过世之后,渐渐把它翻译成寸拳,就对咏春拳有一些不好的效果。
搏击周评:什么不好的效果?李恒昌:比如我看过很多表演,什么是寸拳,什么是寸劲,这个力量传递,先手指、后手骨、再掌骨、再手腕,其实这不是它的原意,说是寸劲容易引起一个误会,好像需要一寸的距离,实际上一寸都不需要,是零距离、零空间,都可以发挥这个效能。
李小龙成名了,他的绝技肯定有知名度,好的方面是在教学上比较方便,理解上比较容易,尤其是在国外,但不好的是,你把它称作寸拳、寸劲,对于咏春拳来说,就产生了假的东西。
一生不能投二师
1973年李小龙逝世,虽然他作为中国功夫第一名人的影响力始终都在,但咏春拳这些年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。“困难肯定是有的,第一是人性的问题,第二是假东西太多。”
不同于太极的种种“骗子大师”,咏春的假是另一种类型,“咏春拳是传统的东西,一代一代是一个传承,在传统上是终身不投二师的,不是师父越多越好,所以那些武馆里挂叶问照片的,通常都是假的。”
搏击周评:为什么挂叶问像的武馆,多数都是假的?
李恒昌:因为叶问死了几十年,现在的人根本跟叶问没什么关系,如果这个人是有师承的话,他必然是挂上自己师父的照片,起码要介绍一下,说明一下。
如果连自己师父的照片都不挂,直接挂叶问的照片,就等同于什么,我父亲不认、我祖父也不认,我只认上两三代的一个人物,类似这个道理。
师门就是一个家族,如果真的家族里面的人,肯定是辈分非常分明,如果不是家族的人,对他们来讲只不过是个照片,只是个招牌,一个宣传品,或者一个装饰品,是牟利的手段。
叶问与李小龙
但对公众来讲,一看,哎呀,古老的,前辈先人的照片,就以为是真东西,但其实不是。因为咏春拳在过去几百年,一代一代一辈一辈的传承都清楚分明,如果是真的咏春拳,必然有一个师承,如果基本的师承都说不出来,必然是假的。
这个师承不是用嘴巴说,它相当于我们上大学,不是你说你是清华北大出来的就是这样,重点是清华北大认不认你。
在咏春拳的传统上,是终身不投二师,如果一个人很多很多师傅,哇,跟谁学过跟谁学过,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学了很多东西,但其实这是假的,因为这不是传承,传承不是教人,是传人。
搏击周评:咏春拳在电影热之前的传承情况是什么样的?李恒昌:师徒传承。在过去的历史上,咏春是一个小圈子,在叶问这个年代,很多人听过咏春拳,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,因为真正懂得咏春拳的是很少数的人,当时它被说成“少爷拳”,大概意思是学咏春拳,要非常昂贵的费用。
从前一个人要学咏春拳,没有报名这回事,必然是这个人的长辈到处打听,哪一位拳师比较著名比较好,除了武功好,还必须人品好、声誉好。打听完,这个长辈就去拜访拳师,师父也必须看看这个孩子,大家都喜欢了,就先给礼。
从前不交学费,是找两三个人,抬黄金白银,去献一个礼。给完礼进行拜师仪式,要给师父敬茶,说我现在拜在什么门下,必然维护国家民族,维护门派,然后师父也必须要给一些训示,承诺倾囊相授,双方间彼此承诺,完成拜师。
咏春拳传人叶准为师仪式
搏击周评:现在还有这些仪式吗?李恒昌:自从叶问开始就没有这个仪式了。因为当时在香港有很多黑社会,黑社会的入会仪式也是利用这种传统的入门仪式,经过这个仪式之后,从此成为黑社会的门人,当时咏春拳不希望跟这些坏蛋混为一谈,就划清界限,不用这种形式了。
于是从叶问开始,就干脆以现代的方式处理,填一个报名表,到我师父也是这样,我学的时候都不需要什么仪式。现在我肯定的说,如果练武要进行这个仪式的话,各位小心点!最好马上走。
搏击周评:没有礼金后,如何维持拳馆和拳师的开销?李恒昌:就以学费的形式。如果在外国,就一周一周的交学费,如果在香港,就一个月一个月的交,内地比较传统,有几个月的、有半年一年的交,不同的形式都可以。
从前一个好的老师父,人生之中只教几个人,就可以丰衣足食。现在不行了,要广泛的推广、普及,要以人量来补充开支。
墙内开花墙外香
这些年,不少优秀的拳师陆续流往国外,但李恒昌始终没有走,“我弟弟在澳大利亚,我曾经也试过移居,但到那边之后,很快决定还是要回来,没必要为了一个身份,牺牲一个人的感情和记忆,牺牲这个人生命的根,不值得。”
咏春拳的传承脉络比较单一,在这种情况下,李恒昌希望把自己的精力留在国内,“我不认为我是一个优秀的拳师,但我肯定我还有那份热血,我希望把我的生命,把我的精力,投放在国内,把我所知道的,把我认为最好的东西,为民族做贡献。”
搏击周评:是因为优秀的拳师普遍走出国门,才导致咏春在国内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么?李恒昌:我觉得不是,咏春拳的主导其实不是拳师,而是电影。所有的拳师,到任何地方教咏春拳,都要感谢李小龙,如果李小龙没红起来,国际上不会产生功夫热,更不会产生咏春热,所有的拳师都是受这个热潮带来好处的影响。
其实在今天的交通啊,科技啊,资讯发达的这个年代,把好东西带回来绝不困难。有一个人物我非常钦佩,钱学森,火箭的专家,他就是其中一个代表。类似的人物,有可能没有钱学森那么著名,没有他贡献那么巨大,但是他们默默在努力,不求名不求利,很多优秀的华人,都在把他们的好东西带回国家,为国家贡献。
搏击周评:能不能用几句话,简单阐述一下,咏春是什么,咏春的特点是什么?李恒昌:咏春牵涉哲理、文化、效能,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,简单去说并不容易。只从应用的角度来说,咏春在应用的层面有两个原则,第一,必须要以最快的时间,去结束整个打斗,我强调是结束它,不是被它结束;第二,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,必须要牢牢的记住第一条原则。速战速决是唯一原则,我刚才用第二个说法来强调第一个。(笑)
那么根据这个原则,就衍生出五个要求,那就是所有的行为,必须要以最快的时间、最简单的方式、最直接的距离、最少的成本、最高的效率,来达成技艺上的要求,这就是咏春拳最基本的东西。
如果我们学习咏春拳,发现任何一个动作缺乏了刚才所说的五个要求的任何其中之一,都不是好东西。任何方法、任何行为、任何动作、任何观念,都必须要五者同传,少了一个都不是好的。
搏击周评:您牵头编了咏春的推广教材,在推广这门课程上,南北方会不会有差异?李恒昌:教材都是真实的,不管是南北,还是全世界,教材都是一样的。问题不是我去带动,咏春拳的推广,不是一个个人能带动起来的,这需要全民普及性的带动。如果爱好的人多,就不怕学不好。
搏击周评:为什么咏春拳被评价为墙内开花墙外香?李恒昌:咏春的特质非常容易在国外吃的开,因为它非常科学,在物理上,用力学解释的通,咏春拳的一切都可以用现在的科学方式解释出来,外国人非常注重这个,他要看合理不合理,实用不实用,有没有一个可信的理论解释,有没有一个合理的效果,他们不带有一点迷信。
其实我们国人总觉得外面的都是好东西,不懂得珍惜我们自己的东西,但事实上我满世界的跑,转过几个圈,可以告诉大家,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,不管官方的、民间的,都有大量的专家,每一天都在不断研究着中国的好东西,不局限于咏春也不局限于武术,有文学的、艺术的、历史的,他们认为这是个宝藏。